工作十年半後的休耕期

發表時間: | 分類: 經驗分享 | 字數:1358 | 閱讀時間:3分鐘

Photo by Darla Hueske on Unsplash

緣起

最近閱讀了王翰元的 1% 就好:質疑自己的渴望、gap year,覺得好好地把離職的考量跟情緒記錄下來是很棒的事。

大概在 2022 年初就有離職的想法。在大專案告一段落後,蠻多在公司的戰友們紛紛離開了公司。每個人的原因都不太一樣,出國進修、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追逐出國工作的夢想等等。在大家追逐更遠大的目標時,更覺得自己好像花太少心思在自己的職涯上。

我一直都不是個有野心的人,在職涯和生活上都是,對未來沒有長遠的規劃。與之相隨最大的優點大概是保有開放心態,對於不同的想法或機會不排斥,運氣上也不算太差,在工作上逐漸做了規模越來越大的專案,也遇到了很多很棒的同事。但一方面也覺得自己沒有長遠穩定的價值觀,當短期不順遂或發現新的瓶頸時,沒有明確的北極星照耀著前方的道路,短期目標也容易因為不同的刺激就分散到不同的主題上。

當時也覺得在公司好像找不到長期的願景,在職涯上也達到一個瓶頸。但當時適逢組織大變動,有很多的新同事加入,就下定決心多花一年的時間把團隊帶到更好的狀態再離職。

一年的時間飛逝,也照著自己的計畫提出了離職申請。短期的無業在經濟上對我來說不算太大的壓力。家人雖然會擔心,但也給我蠻大的自由空間。

「犧牲一年的工程師黃金時期,會不會難以回到職場?」雖然會有少許的擔憂,但我相信只要有能力、能創造價值,就不會是太困難的問題。

目的

休耕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抽回被工作佔據著的時間,可以把時間大量投入在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或是解決長期會以「沒有時間」當作藉口沒辦法完成的事

長期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與解法:

  • 沒有明確的價值觀:想找到能讓自己信服的北極星。
    • 2023/03:希望能透過大量閱讀來增進更多不同領域的知識,提升自己對事物的認知,對生活做更正確的解讀與反應。
    • 2023/08:希望做更主題性的閱讀,明確學習可以解決自己問題的知識,並運用在生活上。
  • 英文能力不足造成低效率的溝通:在工作時,雖然在英語會議上最後還是能達成某種程度的結論,但溝通不良造成較大的時間成本支出與誤解。在工作這幾年,雖然斷斷續續都有花一點時間學習英文,但其實沒有明顯的成長。
    • 想知道投入更多時間,能不能有所突破。
    • 想知道是自己能力不足,該找一個能避開此弱點的事情做;還是其實自己有能力但是努力不夠。
  • 想在技術上有更深層的理解:從工作中雖然可以培養對技術的經驗,但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做深入的研究與考量。
    • 在工作一段時間後,重新回顧理論和最新的知識可以補足工作上的知識缺口。

停歇期的時間運用

1.5 個月的出國準備期

在離職前,唯一對未來的計畫就是預定了五月開始為期三個月的語言學校。但原本計畫在 2023 年初就離職,但因為各種緣故,最後實際到三月中才離開公司。對於五月就要出國,一方面充滿期待,一方面也蠻擔心的。這段時間主要花在準備未來的生活改變和增加閱讀時間。這段時間也適逢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爆發,也短期焦慮跟風學習了新的知識。

3 個月的英國語言學校

到英國倫敦讀了 3 個月的語言學校,未來會再補上一篇文章分享過程的想法與所得。

Gap Year vs. Fallow Period

插入一個額外的小話題,在台灣我們比較常用 Gap year 來表達休息一段時間去做不同的事,在英國語言學校學到 Fallow period 這個字。

ChatGpt 比較兩者的差異是:

In essence, while both terms suggest a break or pause, "gap year" is more specific to education and often involves active pursuits like travel or work. In contrast, "fallow period" emphasizes rest, recovery, and preparation for future productivity, and can be applied to various contexts beyond education.

對我來說這段時間像是給自己一段空白去思考更多事情,去更自由地投入自己感興趣、想學的領域。透過這段「休耕期」,讓自己的未來有更明確的動力去追逐下一個目標。所以覺得用 Fallow Period 這個字相對更合適一些。

#work

提及本篇的文章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