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具盒:筆記軟體 Heptabase

發表時間: | 分類: 生產力工具 | 字數:647 | 閱讀時間:1分鐘

我喜歡 Heptabase 的地方

  • 開發能量強,與社群溝通順暢:開發速度非常快,持續有新功能推出,而且從詹雨安(Alan Chan)的文章可以瞭解他對於這個產品的設計和思考邏輯,提供一個有遠見、令人安心的 Roadmap,當中最推薦兩篇 Alan 的文章——《My Vision: Heptabase》和《My Vision: The Roadmap》。從 Discord 社群和程式內的問題回報,也能很快速找到團隊成員。

  • 用白板做視覺化的輔助思考:用白板可以保持思考的脈絡,可以持續性地深入發展主題。視覺化也讓對該主題的記憶力更清晰、維持更久。

  • 熱起動,重視使用者體驗:之前有摸索過 Notion 和 Obsidian,前置的設定要花比較多時間,套用他人的模板也不一定適合自己的使用場景,Heptabase 預設的功能就能滿足很多使用場景,官網的文件也給了很多範例,不需自行拼裝組裝車。

  • 用 Tag 分類筆記,設定相對應的欄位:可以實作《打造第二大腦》提到的 context tag,有點類似 Tana 的 Supertags,讓筆記可以用 Table 或 Kanban 的形式作更多元的運用。

我覺得 Heptabase 還不夠好的地方

  • 重複卡片問題:允許有同標題的卡片,加上在白板雙擊就能產生新的卡片,不小心會創造同樣標題的卡片,要融合卡片時,需要手動更改所有的 backlink,在融合卡片的場景不太友善。

  • 不易用手機操作:目前手機端的效能還不太好,卡片比較多的時候,打開卡片庫的時間會蠻長的。同步機制目前也不太穩定,切換裝置的時候會遇到衝突。

  • 反向連結看到的資訊較少:這可能是設計上的問題,因為在卡片的內容是自由編輯的,所以反向連結就只看得到連結的那行,要看到更多就需要跳到完整的卡片,在反向連結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就更難探索。例如在下圖中,反向連結回去是一個文字區塊,但就不能在一個卡片裡很方便的探索。

我的使用場景

  • PARA 的實現,用多層級的白板來搜集及發展 Area 的主題。

  • 閱讀筆記的整理、主題性的整理。

#tool-for-thought   #heptabase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