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意義來 Man’s Search for Meaning》閱讀筆記: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

發表時間: | 分類: 閱讀筆記 | 評分:9/10 | 字數:2287 | 閱讀時間:5分鐘

一二三言以蔽之

精神病學家 Viktor E. Frankl 在德國 1942 年入侵奧地利時不幸被納粹逮捕,在集中營度過了三年的時間。在集中營的期間,他觀察不同的人在極端環境下的心境變化,領悟出人要能存活仰賴著對人生的意義的認知。後續將這些經驗轉化整理出「意義治療法」來幫助精神官能症的患者。

書籍

為什麼我會讀這本書

在之前閱讀的書籍都一直接觸到 Viktor E. Frankl 的這句話: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這句話強調個人意志的重要性。不管世界給你什麼樣的刺激與難題,你能選擇停下來,給自己一個空間去思考與抉擇自己要用什麼方式回應。你永遠擁有這個自由。

一直期待閱讀他的著作,一直沒有找到電子書,這次就直接買了紙本書閱讀。

摘錄觀點

在集中營的生活雖然不是作者在這本書想著重闡述的內容,但在其中的觀察,他整理出俘虜在集中營三階段的心理反應變化。

俘虜在集中營的三階段心理變化

第一階段:入營之後的階段

在被送進集中營的過程中,光靠身體狀況判斷有無勞動力,就有九成的人直接被送進處決區。若能逃過處決,在入營的當下,會被要求上繳所有帶來的行李,接著被要求脫光、剔除全身上下的毛髮,在入營後的一瞬就失去了原本生活擁有的一切。

在經歷了這初期的震驚期後,Frankl 發現大多人在心頭漸漸滋生了一種頑強的幽默感,因為知道自己除了可笑的赤裸之身外,已別無他物可喪失。此外,也生出一股好奇心,想知道自己在經歷各種緊要關頭後是否還能全身而退,發現自己單薄的身軀在寒冷的秋季居然沒有感冒、發現自己在極少的睡眠與營養缺乏下還可以生存...

第二階段:囚於集中營例行生活的階段

但這些反應在入營幾天後起了變化,進入了「情緒死亡」階段——冷漠、無動於衷——這樣的情緒可以保護自己,使現實模糊、變得不那麼難受,而把一切的心力專注在保護自己與好友的生命。

在這樣看不到盡頭的受苦中,作者發現唯有內在強韌的人,可以無視周遭的恐怖,潛入豐富且無罣礙的內在生活中。一個俘虜之所以變成怎樣的人,其實是他內心抉擇的結果,而非單純環境因素使然。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 Viktor E. Frankl,《活出意義來》

在集中營中缺乏創意、又不悠閒的生活,也能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機會提升其人格情操,並在備受外力拘限的情境下,選擇其生活態度。

但在這看不出「暫時存在」何時會終結的情況下,人們會停止計劃未來,把現實當作虛幻不實的存在,這也正是使大部分俘虜喪失生命力的原因。Frankl 在此時領悟了「人生的意義」——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對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人一旦發覺受苦即他的命運,就不能不把受苦當作是他的使命——他獨特而孤單的使命。他必須認清: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間孤單而獨特的一個人。

我們只要把痛苦的情緒,塑成一幅明確清晰的圖像,就不會再痛苦了。

—— 荷蘭哲學家 Baruch de Spinoza,《倫理學》

身為精神病理學家,在集中營中進行過少次的心理治療,大多都是為了防治營友自殺。其中最重要的步驟是讓當事人了解「生命對他仍有指望,未來仍有某件事等著他去完成」,且這件事有排他性,是別人無法代勞的,這使得每個人的存在都有其意義。

第三階段:釋放且重獲自由之後的階段

在 1945 年,營區宣告投降後,Frankl 有幸被美軍解救。但在被釋放的當下,並沒有出現想像中的狂喜,而像是喪失了感覺自由與快樂的能力。在心理學上稱為「人格解體(Depersonalization)」,每樣事物都顯得不真實,令人不敢置信。

身體方面會比較快恢復,回到正常世界的前幾天,會不放棄任何的機會狼吞虎嚥,而且能連吃好幾天,也喋喋不休地釋放積壓在心裡的一切。但精神上就沒這麼簡單,有些人的壓抑會過度反彈,從被壓迫者成為壓迫者,開始作惡;部分人則受到回到故鄉的現實幻滅,使其一蹶不振。

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

意義治療法最重要就是要引導病人發掘並面對存在意義的問題。

求意義的意志(A Will to Meaning)

其核心的理論是人有「求意義的意志」——追求生命意義的企圖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動機。與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不同的是,人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本能的欲求,或平衡原我、自我與超我間的衝突,也不是為了要適應社會與環境,而是要實現意義與價值,因此會更放眼於未來,而較少回顧與內省。

發現生命意義的方法

Frankl 提及在二十世紀社會上出現了普遍的「存在的空虛」,我們身處在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時代,本能衝動沒辦法引導你,傳統也正在瓦解,人們漸漸成為順從主義的犧牲者。

Frankl 認為,生命的意義會因人而異也因時而異。每一個人都會不停地被生命詢問,而只能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藉由「負責」來答覆生命。生命的真諦,必須在世界中找尋,而非在人身上或內在精神中找尋,因為生命是個開放的體系。而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的能力,尋求高於自我的意義。

Frankl 提出我們能以三種途徑獲得生命的意義:

  • 藉由創造和工作:也就是追尋功績和成就之路。

  • 藉由體認價值:體驗人事物的本質,例如思考工作的本質;或深愛一個人,來發現生命的意義。

  • 藉由受苦:當一個人遭遇到無可避免、無法逃脫的情境,當他必須面對一個無法改變的命運,他就等於得到一個最後機會,去實現最高的價值與最深的意義。

從這些過程去回答生命為獨特的你帶來的問題,決定自己為了什麼負責,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奮鬥時,就能承受任何痛苦。根據自由意志做出抉擇,也能破除生命的短暫性,因為這些抉擇都使短暫性成為不朽的生命痕跡。

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

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 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讀後感

在裸辭的這段時間中,各種事物的意義也不斷著旋繞在我的思緒中。「工作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在思索未果下也常常陷入微憂鬱之中。在 Frankl 的意義治療也有提及在尋求意義的意志時也有可能遭受挫折,他稱之為「存在的挫折」。但這樣內在的緊張反而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失的條件,人真正需要的並不是生物學上的平衡,而是為了某一值得的目標而奮鬥掙扎。

最近從《超級思維》中讀到「要在生活中增加一些熵」,增加一些與世界碰撞的機會;也從《深度工作力》中讀到應該要把時間與心力投入到有深度價值的工作上。感覺自己離對的狀態還有一段距離,期許自己能投入更多心力做自己覺得重要的事,不要拒絕世界拋出的問題,尋求自我超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