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具盒:筆記軟體 Roam Research

發表時間: | 分類: 生產力工具 | 字數:927 | 閱讀時間:2分鐘

我喜歡 Roam Research 的地方

  • Outline 形式:Outline 的形式降低了寫筆記的摩擦力。這種形式強制維持有層級的關係,讓反向連結往回看 Reference 的時候可以往上下層得到更多的細節。只要反向連結做得好,即使筆記數量不斷增加,在搜尋上還是很快速。

  • 適合廣泛搜集筆記,延後處理:低摩擦的輸入,可以先產生大量的反向連結,等到想統整該主題的時候再來整理。我最大的興趣是廣泛地閱讀不同主題的書籍,透過這樣的方法,可以在寫筆記時不用考慮太多,最後會在累計大量筆記後,用之間的連結創造出更多價值。

  • 用 SmartBlocks 編寫 Low-code、多功能的模板SmartBlocks 提供蠻多功能讓使用者可以創建更有彈性的模板,例如「附帶番茄鐘的自由書寫模板」、「直接擁有隔日連結的每日日記模板」等等。

  • 以標題作為筆記的唯一識別:唯一識別是指同樣的標題只會有一個筆記,不會有重複的筆記用一樣的標題。這樣在筆記過程中做鏈結就能找到唯一的代表筆記,當不小心創造類似的筆記,Roam Research 也提供只要更改成同樣的筆記標題就能合併兩個筆記,包括所有相關的反向連結。如果同一個標題在不同領域想分成不同比筆記,我則會用 Namespace 把兩者隔開。

  • 多裝置同步:Roam Research 在蠻早期就把同步這件事做得蠻好的,在有多裝置使用下,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手機端的應用也使得可以隨時隨地取用自己的筆記。

  • 單純的文字編輯:用類似 Markdown 的形式,讓編輯器的實作比較簡單,使用上不會遇到奇怪的介面 bug。

  • 手機使用者介面特化:針對 Link-based 設計比較好的輸入介面,包含在 outline 模式中很重要的縮排控制,以及為了 Page([[]])跟 Block((()))的輸入加了快捷按鈕,讓使用者在手機上編輯筆記也很方便。

我覺得 Roam Research 還不夠好的地方

  • 缺少視覺化功能:雖然適合搜集筆記,但比較難發展想法。可以簡單地把筆記攤開來比較,但就沒有更多發展想法的工具。

  • 沒落的社群:在 Roam Research 之後,也出現更多的雙鏈筆記,像是 Obsidian、Logseq、Tana、Heptabase,注重不同價值的群眾開始擁抱不同的軟體,一方面 Roam Research 的開發團隊也無法回應大部分的需求,就漸漸沒落了。但早期開發的核心功能對我來還是蠻夠用的。

我的使用場景

透過用 SmartBlocks 創造的模板,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設計,像最近就想要多練習自由書寫,就可以很簡易的更改模板。

  • Daily Journaling
  • Weekly, Monthly, Yearly Planning

把書籍的閱讀和網路文章的閱讀導入 Roam Research 整理,在連結的過程中也整理舊有的筆記,保持一個豐富連結自己的經驗與閱讀筆記的第二大腦。

嘗試過但沒有持續的使用場景

  • To-Do List:雖然在筆記軟體裡做可以保留很多細節,但隨著未完成的任務變多就顯得雜亂,不好管理。後來轉換用 OmniFocus 後又轉到比較簡易的 Things 3。

#tool-for-thought   #roam-research

提及本篇的文章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