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方政治讀本》閱讀筆記:政治好髒好可怕?漠不關心才可怕

發表時間: | 分類: 閱讀筆記 | 評分:7/10 | 字數:2511 | 閱讀時間:5分鐘

一二三言以蔽之

透過不同面向認識台灣地方政治,了解社會文化和歷史如何形塑今日的政治狀況,而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書籍

為什麼我會讀這本書

當時聽《敏迪選讀》推薦這本書,正值接近 2024 的總統大選,想對台灣的政治有更多的了解。不過閱讀後發現這本書更關於地方政治,比較符合 2026 的地方選舉,所以如果你在下次的地方選舉前想要認識更多關於台灣地方政治,蠻推薦這本書。

摘錄觀點

本書是由十一個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地區以不同的角度寫出自己的觀察,從社群網路興起所出現的空氣票效應,講到農業社會與組織票的關係、台北市平地原住民選區特殊的結構、省轄市與直轄市所消失的「區」自治、彰化基層政治的黑霧、台中市議員談論候選人「現身」的意義、以雲林六輕談地方財團對地方政治的影響、花蓮國的形成、澎湖的地方派系,每個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地區發展歷史與不同的權力結構造就各地獨特的地方政治風貌。而在最後用理論收尾,從台灣民主化運動行動者對民主的論述,理解威權統治的結構與手段和其不公義的本質,透過梳理這些歷史脈絡,有助於我們釐清台灣社會繼承的思想遺產,讓我們能以不同的視角去看待今日的政治現況。

以下摘錄我最喜歡的談論關於理論及候選人現身意義的章節。如果上述的章節有談論到你的選區,也建議你閱讀來更認識你所在選區的政治樣貌。

政權恩庇體制(Regime Patronage System)

對民主化敘事關於地方政治的論述中,最有影響力的論文就是吳乃德在 1987 年的「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其中最重要的論述就是揭露國民黨的政權恩庇體制,一套以侍從主義邏輯所建構的動員與控制體制的結構與手段。

侍從主義(Clientelism)

侍從主義是其理論的基礎,最早是人類學者在 1960 年代對中南美洲與地中海區域的研究。侍從主義的社會典型是由恩庇主(Patron)對侍從者(Client)提供物質利益以換取政治上的支持,且兩者間往往存在社會位階及權力上的差距。

這個模式在台灣社會的運作上有兩項特徵,一是根植於政權,由國民黨有意組織施行;二是偏向個體化,不以群體為單位運行,使公眾議題被降解成個人問題。而政權將其體制化成為威權統治結構的主要動員及控制機制,就稱為「政權恩庇體制」。

台灣侍從主義誕生的背景是來自於國民黨的威權統治霸權。在國民黨接收台灣後,到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國民黨政權透過施行選舉來彰顯自身的民主意識形態,透過分享權力攏絡本土政治菁英,依靠他們來安撫民眾,避免對從台灣運送物資到大陸發生反彈。

但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國民黨意識到本土政治菁英帶來的威脅,開始大肆進行搜捕與屠殺,餘下的本土菁英也紛紛退出政壇。

在 1950 年到 1951 年的選舉,由另一批過去沒有政治經驗的新人替補空缺的位置。新一代地方政治菁英發展出以物質利益為基礎的侍從主義動員模式,中央從經濟與政策上幫助地方菁英維繫民眾的支持,同時也透過雙派系或加速菁英更替來防止地方菁英派系過度壯大,形成中央以外省籍政治菁英組成,佔據國家治理、外交、軍事等要職,而地方以本省籍政治菁英為主,而其影響力鮮少超過縣市的範圍的二元結構。

透過認識理論,我們能有基礎地去理解現象的發生,我們一方面也能從現實去更新其與理論的差距。從前幾章節對各地地方政治的觀察可以發現,現今社會已不是單純從中央分配資源,地方派系也會從各地的產業鍊衍生自己的金流。此外,在政黨輪替與國民黨不當黨產處置後的今日,國民黨的內部結構也有蠻大的變化。

候選人「現身」的意義

小時候就蠻好奇為什麼在婚喪喜慶場合都會看到地方首長和議員,在選舉期間甚至會花很多時間掃街、拜訪傳統市場與宮廟,這樣做的效益到底在哪裡?

在黃守達的「現身、服務、表演:台中市地方政治觀察報告」這個章節,對這個問題給了比較有結構性的答案。

對於選區越小的候選人,「現身」就越重要。現身有兩層意義,其中一種是提供服務。政治人物有三種面向的服務:

  • 業務諮詢:隨現代社會分化程度越來越高,政府的組織劃分業務也越趨複雜,而候選人成為選民尋求協助的最佳對象。

  • 裁量輔助:行政機關要進行裁量,需要有妥適的調查、審議與判斷為基礎。若有「有份量的人」居中斡旋,成功率就會大大提升,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候選人都需要標榜其學經歷。

  • 手腳延伸:從代訂門票車票、代尋寵物、代辦送件申請,到代收網路訂購,服務本身就是一種利益交換,你幫我服務,我就支持你。

同時,現身也是一種表演,作者也歸納三種選民普遍喜歡的表演:

  • :可以指行程跑得很勤勞,也可以指處理事情很勤快。與民眾對公部門官僚文化的「慢」形成強烈對比。

  • (台語的 pān,指人的架勢或樣子):是身材、氣質、談吐、姿態、表演、刻板印象的綜合評價。有範的人會格外有說服力,無範的人會不被當一回事。

  • :親和力。要給民眾「你把他當作自己人」該有的尊重,因此握手、鞠躬、打招呼,甚至跑紅白帖都是為了增進親和力。

傳統社會重視候選人的服務和表演也強化侍從主義的模式,使得「現身」成為地方政治候選人必定得投入的部分。但這也代表候選人的意識形態與其重視的價值之重要性在選舉中佔比下降。候選人當選後,除了選民服務外,還有更多在行政與立法等關乎大眾利益的重要決策,若選民過度在意候選人的現身,將使責任政治的課責失去效用。

讀後感

冷漠之所在,就成為壟斷之所在。

政治是很複雜的議題,而民主也不只發生在選舉時。選舉過後複雜的行政和立法細節,人民沒有時間與精神事事關心,會透過政治人物代替討論與執行。如果人民對議題缺乏關心,無疑就如同把權力完全賦予給當權者,名義上代替了我們但可能做出違背我們利益的選擇。所以對於自己真正在乎的議題,我們必須持續關注了解最新的發展;但對於自己不那麼在乎但在鋒頭上的議題,這時反而該冷靜下來,仔細想想這個議題我實際在乎的是什麼,而不要意識形態綁架,被過度簡化的標語、或是不完整的資訊牽著鼻子走。

政治手段與其背後目的與利益的複雜常常給人政治很髒、水很深的感覺,讓人不想理解而遠離,但公民的遠離變相代表授權更多給當權者。

對於複雜的事物,唯一的方法就是拆解與增加理解,漸漸建立自己的想法。像在閱讀本書後,對國民黨威權統治的架構有基本的認識後,對於現在地方勢力崛起,如新北市長侯友宜、台中市長盧秀燕、花蓮國王傅崐萁在國民黨內有越來越高的權力,多了一些有趣的視角去觀察最新發生的事情,比如傅崐萁想透過立法去強迫中央分配資源給他所在的地方。在閱讀《政客、權謀、小丑 Les ingénieurs du chaos》後,理解歐洲在近年民粹主義的興起與其手段,也會更注意政治人物是不是用了類似的手法去操弄聲量與群眾。對政治有更多理解,就有更多視角觀看事物,會讓一切更有趣。

面對各個政黨與政治人物,都不該給予完全的信任。我們必須不斷地檢視其政治行為與行為背後造成的影響,並思考自己在公民社會可以扮演的角色,思考什麼行動可以推進自己所信仰的價值。

願台灣社會生生不息,繁榮昌盛。Live Long and Prosper.

#politics